拥有满满安全感的孩子,父母身上都有这4种“支撑力”

男孩派   2023-05-08 15:18:56   阅读次数: 132

“怎么办啊?我做梦也没想到,女儿竟然这么怕我!”

朋友小慧遇到我,迫不及待向我哭诉道。
原来,她6岁的女儿在家里做手工时,不小心用美工刀把手指割破了,伤口很深,还流了不少血。
本应该向父母求助的孩子,愣是一声不吭,自己偷偷地找来纱布,悄声地胡乱包扎了一下。
晚上吃饭时,小慧看到女儿奇奇怪怪的,左手总是藏在桌子底下,很是不解。
追问之下才得知事情缘由,小慧正想要发火时,却见孩子低垂着头,唯唯诺诺地抽泣着念叨:“我不敢告诉你,我害怕……”
那一瞬间,小慧感到钻心的疼痛,眼前不断闪现出女儿平日的种种表现:

很爱哭,尤其经常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,却不敢出声;


从不大声说话,吞吞吐吐的,眼神闪躲,仿佛心里有块大石头;


遇事习惯性逃避,不愿接受挑战,态度悲观……

我告诉小慧:“孩子太缺乏安全感,你应该改一改教育方式了!”
《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》作者肯特·霍夫曼说:

“安全感是父母能够为孩子建立的最重要的人生基础,其重要程度和营养、健康以及教育不相上下。”

安全感,就像铺垫孩子内心世界的根基,唯有根基稳固、笃实,才能哺育出更多优秀的品质。
如果父母在不经意间,破坏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,那就要及时做出改变,努力为孩子提供以下4种支撑力。

接纳,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

综艺节目《老师请回答》中,一个叫超超的男孩让人记忆犹新。

他的身上,藏着很多同龄孩子都具有的“特质”:贪玩、不爱学习、顶嘴、经常闯祸……

本来,这些问题,是可以通过父母的正面管教,用引导和监督的方式加以规范。
可是超超父母却紧盯着孩子的“缺点”无限放大,认为他是个劣迹斑斑的少年。
以至于,超超父亲在发现儿子偷看手机,却拒不承认时,拿起锅铲狠狠地朝儿子脸上扇去。

“这孩子不长记性!要不记不住!”

超超父亲的说辞里,既有无法抑制的愤怒,也有无计可施的无奈。

可是,他却忽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,就是对儿子内心秩序的破坏。
现场一位教育专家何杰的评价一针见血:

“这孩子太缺安全感,他不敢承认,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。”

因为恐惧,不敢跟父母实话实说;因为恐惧,无法表露真实的自己,每天戴着一副面具,在父母面前伪装自己。

最痛苦的人,其实是孩子。
而化解孩子内心恐惧的方法,就是全然接纳孩子的真实模样,看到他们的“优”和“劣”,并允许他们存在。
世界上,从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孩子,只有父母欣然接纳,无条件去爱的孩子。
孩子会犯错,他需要的不是惩罚,而是榜样和教导;
也许孩子不够出众,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热爱,尚未被发掘。
当父母用更大的格局,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段插曲,每一步挫折,全然接纳孩子的一切时,就把家庭环境,变成了一座安全的城堡。
在这里,孩子会依靠内在的生命力,安全、勇敢、自由地长大。


边界,划清“你”和“我”

女儿班上有一个同学,颇有些“与众不同”。
她不敢一个人去上厕所,不会收拾书包,更不敢自己上下楼梯。
当其他同学课间飞奔到操场上游戏时,她只能颤颤悠悠地站在楼梯口,无助地向下张望,或是艰难地挪动步伐。
究其原因,不是孩子身体不好,而是父母的过度保护,剥夺了孩子能力的发展,让她陷入极度不自信的漩涡中。
她的妈妈,一直充当贴身保姆的角色,给女儿喂饭、帮她上厕所、穿衣服、整理书包,面面俱到,无微不至。
而这些“爱”的代价,是割断了孩子发展的翅膀,养出一个安全感缺乏和能力欠缺的孩子。
因为父母总是越过界限,去参与本应该属于孩子自己处理的事情,导致她越来越丧失“自我效能感”,一旦离开父母身边,就会被沉重的无力感,重重包围,越来越恐慌。
心理学家李雪曾在书中写道:

“在与孩子的关系中,父母能否保持界限,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。”

父母越界,孩子迷失;父母守界,孩子才能成长。
尽管,爱孩子是一种本能,但是这份“爱”的内涵,却需要父母重新定义。
父母要学会后退一步,不在孩子的人生蓝图上,代替孩子执笔。
划清彼此的界限,用有限的管教,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可能。
这是名为“爱与分离”的人生课题中,父母和孩子,都无法绕开的必修课。


沟通,远离“暴力对话”

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位“刀子嘴”的父亲,感到心痛万分。
18岁的女儿由于压力太大,学习不好,跑到江边自尽。
可是闻讯赶来的父亲,却口不择言地责骂起来:

“我问你死不死?不死就回家!跟我走!我问你死不死了?”

他没有关心孩子苦不苦,只是用极其恶毒的语言,一刀一刀刺向孩子的心。

坐在江边的女孩,绝望地听着来自至亲的言语羞辱,没有丝毫挣扎,或许,这已经是父女对话的常态。
这位暴劣的父亲,让我想起见过的很多父母,他们常常吼孩子、责骂孩子、吓唬孩子,用无形的语言,一点点击碎孩子内心的安全感。
其实,所有裹挟着情绪炸弹的、带有质问、讥讽、批评的语言,通常都会给对方带来持续的痛苦。
语言的杀伤力,丝毫不亚于棍棒。
记得我曾经有位同学,他的父亲向来严格,经常告诫他,不考到班级前3名,就别想回家。
这句话,如同沉甸甸的枷锁,紧紧铐住了他的生命。
后来有一次,他考了班级十几名,看到成绩那一刻,他浑身上下止不住地颤栗,内心盘旋了无数种画面,都是被父亲赶出家门,无家可归。
漫漫长夜,他蜷缩在家门口的一个小角落里很久很久,直到很晚,母亲才找到了他,带他回家。
对他而言,时不时飞来的冷言冷语和训斥,早已击穿了他所有的坚强,敏感又懦弱,安全感支离破碎。
而愿意好好跟孩子说话,保持良好沟通力的父母,都跟孩子建立了亲密的情感链接,给他们内心铺垫了美好和安全感。
《非暴力沟通》一书中,马歇尔·卢森堡博士提出有效沟通的四个步骤:观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请求。
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,只需要描述观察到的事实、表达自己的感受、提出需求和对孩子的要求,而不要去评价孩子,给他贴负面标签。
掌握这个沟通法则,父母会戒掉语言中的暴力因素,与孩子之间的谈话更平和有效,最重要的是,爱能传递到孩子心中,他们会更富有活力,更有安全感。


信任,永远做孩子的后盾

被父母欺骗是什么感受?
一位网友现身说法。
小时候有次数学测验,她的成绩很差,望着试卷上满满的红叉,觉得那么刺眼。
回家后,她硬着头皮请求妈妈教她改题,并恳求千万不要告诉脾气不好的爸爸。
妈妈点头答应了,并一一教她改题。
那一刻,她感到如释重负,很快改完了所有错题,妈妈也走到另一间屋子去忙。
不会儿,爸爸铁青着脸走了过来,怒瞪着双眼盯着她,命令她把卷子拿出来,那副狰狞的面孔,令她至今难忘。
然而更令她难忘的,是妈妈嬉笑的表情,仿佛心不在焉地坐在一旁,任由女儿接受暴风骤雨般的质问。
妈妈骗了她,明明答应过自己的,不会告诉爸爸!
时隔多年,这位网友仍然记得那天自己的挫败、煎熬和信任感的崩塌,就像心被碾碎一般疼痛。
也是从那时候起,她就不再信任任何人,逐渐封闭自己,什么话都憋在心里,宁愿自己一个人硬扛,也无法向妈妈敞开心扉。
心理学上说,孩子与父母的关系,决定了他们与世界的关系。
当孩子心怀忐忑,不敢去信任父母时,又如何去相信世界,拥抱美好呢。
作为父母,遵守对孩子的承诺,做他们坚实的后盾、温暖的港湾,是建立亲子关系重要的一环。
记得女宇航员王亚平载誉归来那时,刚下飞机的那一刻,就拿出了精心准备好的“星星”礼物,那是她临行前,曾经对女儿许下的承诺:“摘星星”。

女儿手捧着星星仔细端详,上面凝聚着妈妈的牵挂和无尽的爱。


珍视孩子的父母不会轻易许诺,一旦答应了,就要尽力做到,如此,才能让亲子关系稳固,父母才能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伙伴,和一生的盟友。



《安全感》一书作者保罗G说过:

“当有人无条件关注你、接纳你、尊重你,你就会有安全感。”

孩子的安全感,就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爱、注视、适度的边界,以及人格的尊重。
拥有安全感的孩子,是幸运的,更是幸福的。
他们可以自由洒脱地欢笑、蜕变、成长,沉浸在父母带来的暖与爱、蜜与甜中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孩子内心自信的种子会萌发,成长的花朵绽放,幸福的人生硕果累累。

育儿即育己,请始终坚信,父母不断修炼自己,才能有力量滋养孩子的心灵。


阳光守护家长端

家长端

阳光守护公众号

公众号

标签:亲子教育

全部评论   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