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想一下,一个女孩,年纪轻轻就做到影视公司总监,对人“有生杀大权”,对公司有卓越贡献,那她一定是这样:姐就是女王,自信放光芒。
但听见她说,她很自卑,你会信吗?
前几天放假,在家二刷了热播剧《爱很美味》完结,主角之一夏梦令人印象深刻。
你看,她明明那么优秀,却是努力型女孩的自卑代表。
上学时,同学方欣温柔漂亮,刘净风趣幽默,而她呢?
同学们聊起她时,总是努力回忆,最后敷衍一句:她学习好。
虽然被刺痛,但学习好,却成了她唯一优点。
为了牢牢抓住这个优点,她做学霸,做工作狂,一路奋斗成公司高管。
按理说,她的进阶路最有资格自信,可她最自卑。
她胜于优秀,也败于优秀。
优秀对她而言,不是自信,而是压力。
这个世界有许多“夏梦”,她们积极进取,却充满挫败。她们明明成功,却隐瞒成就。
作为成人,亲历社会久了,很容易体会:优秀美丽的女孩比比皆是,自信勇敢的女孩寥寥无几。
成长中的女孩,在文化、社会、环境制约下,受到的歧视、定义、标签、指点正在扼杀她们的自信。
身为父母,我们无意识灌输的“男女有别”,也在潜移默化性别刻板印象。
女孩在教条框架中长大,束缚多了,自信就少了。
真正的自我,不被性别左右,
只被潜能驱动
BBC纪录片《男女不再有别》中,研究人员为了证明“性别差异是否真的存在”,他们做了一个实验。
给女宝宝玩男孩擅长的俄罗斯方块,给男宝宝玩女孩喜欢的娃娃。
连续三个月后,大家惊讶发现,玩俄罗斯方块的女宝宝,空间感并不比男孩差,男孩也可以心思细腻的照顾娃娃。
这说明,男女先天能力所差无几。
真正令男女大脑结构发生变化的,是我们后天有意无意地干预。
总给男孩玩算珠,他的逻辑能力被激活,似乎男孩的逻辑性更好。
总让男孩做男子汉,他在成长中不被骄惯,似乎男孩性格更坚毅。
这一切跟男女差异无关,跟父母更倾向培养孩子哪方面能力有关。
如果女孩只能做“女孩的事”,她们很多潜能注定被埋没。
中国首位执行出仓任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,在《挑战吧太空》聊起自己21岁,去重庆执行人工增雨任务,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,她不仅出色完成任务,更收获巨大成就感。
从飞行员到宇航员,从天空飞向宇宙,即便结婚、生子,王亚平没有舒适区,也没被女性角色牵绊。
她替万千女性看见浩瀚宇宙,也替广大女性看见人生种种可能。
这种可能,先跨越性别,再用能力说话。
很赞同她说的一句话: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,看似遥不可及,但只要努力,就一定能触摸得到。
作为父母,想要孩子有所建树,就别对她有性别束缚。
和男孩一样勇于突破自我,女孩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多优秀。
忠于内心,而不是忠于性别,我们越对女孩不设限,她们人生才无极限。
真正的努力,不是畏惧失败,
而是挑战失败
《陪你一起长大》中,女孩新月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,会法语读诗,会弹钢琴,会跳舞。
可她并不开心,每天活在被爸爸要求“必须第一名”支配的恐惧中。
于是,她的状态越来越差,成绩越来越不理想。
努力对于她而言,是种负担,不是为了成绩更好,而是成绩别掉。
这跟父母高要求有关,也跟孩子承受力有关。
但孩子长期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,面对困难或挑战,她们会变得消极,把努力看成害怕失败,而不是希望成功。
越是这样,女孩对成功的热情越少,反而容易陷入失败后的沮丧中,渐渐放弃挑战和冒险。
作为父母,想要孩子自信,首先反思是不是对她要求过多。
其次,要帮孩子跳出“消极思维”怪圈。
运动心理学家曾采用“运动成像”方法,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。
简单说,就是让运动员幻想失败和成功之后,各会发生什么,有什么感受。
女孩也一样,当她提前感受失败后的景象,失败对她就不是未知。
她对恐惧心中有数,其实就找到了破解之法。
总的来说,成功的前提,是战胜失败的恐惧。
因为,女孩无法跨越的自信,从不是对手,而是心中的大山。
真正的成长,不是我本可以,
而是我还可以
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念头,就像这位知乎网友的心声。
好像一步错,步步错。
没坚持爱好,后悔了。高考失败,大学和专业不理想,绝望了。该努力时贪玩了,现在一事无成。
回头想想,好像第一步走好,或者上一步走对,一切就尽在掌控中。
真是这样的吗?
已发事件另一面什么样,我们其实无从知晓,也无能为力。
总沉湎其中,我们会陷入一种“我本可以”的假设循环中。这种“事后诸葛亮”的状态,看起来我们好像重新拥有掌控力,但实际生活并不会变好。
区别男孩,女孩更容易深受其害。
有的女孩会说:
如果我温柔点,男友就不会离开我;
如果我聪明点,妈妈就会喜欢我;
如果我瘦点,同学就会接纳我。
假想之外的答案,也许是对的。但对的人生,不是靠想,而是行动。
生养女孩,渴望她自信,就让她接受现实,在现实中找到替补方案,好过在追悔中沉沦。
因为人生的答案,不在心里,而是脚下。
《让孩子幸福的语言》书中说:无凭无据的自信,比有根有据的自信更强大。
深以为然。
社会总在强调,女孩要优秀,优秀才自信。
可我们想过没有,优秀也好,选择什么职业也好,成为什么样的女性也好,本身就是一种苛求。
一方面,女孩会焦虑,如果我没达到标准,我不值得被爱。另一方面,女孩会担忧,如果别人比我好,我值不值得被爱。
有凭有据的自信,很容易消失。
而无凭无据的自信呢?
无需盔甲,无需赘言,更无需学历、财富、地位证明,女孩都觉得自己很好,很值得被爱。
自信就像孩子的信念,扎根在她心底,漫步人生路,几多风雨,她们从未怀疑自己,更不会放弃自己。
作为父母,请给女孩种下这颗种子,请对她说“你这样就很好”。
只有被父母无条件鼓励,孩子自信心才会茁壮长大。
因为她永远可以相信她自己。
反正,她怎么做都很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