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人生是一场考试,孩子的教育可能是最难的那张卷子

三联少年刊   2022-11-22 10:20:56   阅读次数: 14


小朋友幼儿园大班的时候,我就发现她特别重视成绩。幼儿园的特色是珠心算,大班的孩子会一起参加市里的珠心算竞赛,老师觉得凭她的实力能得一等奖,但她因为太想赢反而没发挥好,最后得了二等奖。那时候我工作太忙,只好把她放在老家的父母那,孩子姥姥发了她流眼泪的照片给我看,一个伤心的小人,又可怜又有点搞笑。我和她通了电话,劝了两句,觉得不是大事。当时没察觉,大人眼中的一场考试,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,而我家孩子不光想赢怕输,还必须赢得漂亮这成了我和她后来的烦恼之源。


孩子上小学那年,我下决心辞职在家自由职业,把孩子从老家接了回来。低年级孩子们成绩好得很平均,她得满分也是家常便饭,不过那些不是满分的卷子总会让她耿耿于怀。她有一套奇谈怪论,觉得99分比90分更难忍,因为差一点就一百分了。所以出现了诡异的情况,成绩越接近一百分,她越是伤心沮丧。我不禁感慨,完美主义害死人。


因为想赢怕输,孩子回避所有的竞技项目,在学校,老师提比赛,她会拒绝;在生活中,对不擅长的运动和游戏,她嘴巴眼巴巴地看着,因为怕失败从来不敢伸手;对于无法回避的考试则是极其在乎结果,不能接受不好的成绩,所以,考不好就哭。


有一天,老师给我打电话,说孩子在学校闹了。语文期末考试结束后,她和同学对答案,发现一道题做错了,接受不了就哇哇大哭。为什么错呢,因为她把第9段看成了第6段。她无比懊恼,承受不了。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,其实除了这道题她其他题都做对了,所以成绩不是问题,心理状态才是。


孩子很苦恼,我也很苦恼。我带她去做沙盘游戏,缓解她的焦虑情绪,也咨询了心理咨询师的意见。专业人士给出了可能的原因,孩子也许是因为幼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和夸奖,所以长大后拼命向外界索取,导致自尊过强,自信不足。想想孩子六岁前我风雨飘摇的生活、乏善可陈的事业,以及一地鸡毛的婚姻,觉得这种解释不无道理,得到充分关注和关爱的孩子大概不会这样吧。过往不可追,事已至此,有一个“求求你表扬我”范儿的孩子,那就想办法吧。


我其实很熟悉这种感觉,挫败感和事情脱离掌控的焦虑感。考虑我自己、我母亲和姐姐的性格,焦虑可能是我们这一族女性的底层逻辑。按我自己的经验,焦虑以及焦虑引起的抓狂和崩溃往往会间歇性出现,坏情绪是无法被彻底打败的,它永远和你共存,唯一能做的就是“动态清零”,比如解决单起考试引发的坏情绪。


心理学里讲究接纳,自己接纳坏情绪的孩子,鼓励孩子去接纳自己的坏情绪。但是一开始,我们的接纳过程会比较暴力。她考不好会跟我大闹一场,说啥都不听,闹完之后,她自己就痛快了,也许是内心深处已经把这个问题甩给大人了。但是这样处理就换我不痛快了。虽然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,退一步海阔天空,但有时候也耐不住她无底线搓火,在家里大吼大叫。


为什么小时候考不好要看大人脸色,长成大人了孩子考不好,又要看孩子脸色,这是什么奇怪的人生啊。


后来我决定和她谈一谈,核心意思是:谁也没有有义务成为你的情绪垃圾桶,你也要自己学会处理消化。但孩子会十分诚恳地回答我:“我也不想都发泄给你,但我实在承受不了。”负面情绪彼此反弹,最后只会不断增幅,本着建设性解决问题的态度,我们商量了一个方案,约定在不能控制情绪的时候就全都闭嘴,各自冷静。


老实说,闭嘴很难,不过我们在努力。她的努力方式叫“自己缓一下”,比如找个安静的房间,关门面壁,自言自语,慢慢舒缓情绪。我的努力方式叫“告诉自己要淡定”,屏蔽一部分来自她的负面情绪,但又不能全部屏蔽,要冷静而不冷漠,淡定又保持关注。很分裂,很难,但是能感觉到我们都在慢慢在变好。我在家怒吼的频率显著降低。在学校,不管是因为考试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不高兴,她不会再大哭大闹了,老师也由着她“缓一缓”,自己找地方哼唧一会,情绪也就调整过来了。


所以,当她在校门口对我瘪着嘴要哭不哭时,其实我心里也已经有了底,这应该是已经在学校“缓”过一轮了。


见面之后,我问她什么情况,原来是数学考试交卷之前发现了两个错误,来不及改,实在很懊恼,觉得情绪要失控,就跟老师申请去“缓一缓”,也没听后面的课,自己找了一个空教室待着。挺感谢老师的,不仅容她缺课,还鼓励她,劝她学数学要静待花开。经过一节课的调整,回家的车上她的情绪就已经比较稳定了。


我决定略去处理坏情绪的阶段,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,也就是“考不好怎么办”,这个部分一般都充斥着我的长篇大论,也只有她情绪稳定的时候能听进去一星半点。


为了讲得生动一些,我举了一个老掉牙的例子:其实考不好就像是人生病了受伤了,让你疼一下,逼迫你去找哪里有问题,然后想办法解决。这个问题可能是基本概念不清晰,可能是计算不熟练,可能是粗心大意。只要找到问题,就是收获,下一个阶段就想办法去解决它,争取更好的成绩。


考试之后盘点问题,是日常小测的题中应有之义,她一般也能通过找原因,把注意力从坏情绪上挪走。不过其实不是每个问题都有解释,也不是每个错误下次都能避免。比如不长眼把6看成9,比如脑抽把八分之五换算成0.125。我觉得眼睛看错的失误、脑抽的失误,可能再小心都没办法彻底杜绝。面对这些,最合适的态度就是原谅自己。我劝孩子每次考试都留两分给“头昏”和“眼花”。只要脑抽扣分不超过两分,98也当考了一百。


延续之前的比方,我试图让她明白原谅自己的必要性:“你知道医院为什么会有专门的疼痛科吗?生病受伤会疼是要提醒大脑治疗,但是有的病治起来要花很久,那要一直疼着吗?原谅自己、不纠结就是在给自己止疼。”我觉得如果给心灵挂个疼痛科,原谅自己的小失误,原谅自己的不完美就是最好的止痛药。小朋友似懂非懂,不过我一通输出,的确让她忘了难过。趋利避害是本能,谁愿意一直沉浸在坏情绪里呢?


其实归纳起来,考不好就哭,只能从两个方向上解决。要么努力提高,培养自信,要么降低期望值,平衡期待。我觉得在学习上,我会尽量帮助孩子往前者靠拢,和她一起探索自己的能力区间和能力极限。如果她自己不想躺,大人凭什么因为不想看她哭就让她躺呢?不过在另一个领域,比如体育,我会选择后者,身体的极限太难突破,死磕太过惨烈。


努力提高,培养自信的过程注定坎坷。看着窗外变换的风景,我又想到了另一个老掉牙的例子。小朋友特别担心数学一次考不好,两次考不好,以后越来越差,赶不上同学们。我就告诉她: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,现在落后不意味着以后一直落后。而且马拉松会有不同的地貌,比如你在平地上跑得慢,但可能更善于跑山路,说不定下一段路你就能提速赶上。”我还会把另一套更古老的考试方略告诉孩子:“领袖说过,面对敌人,战略上要藐视它,战术上要重视它。面对考试也是这样,考不好找原因努力解决问题,是战术上重视,不纠结一次考试成败,放平心态,是战略上的藐视。”


这样的心理建设发生在每次考不好之后,感觉小朋友多少能缓解点焦虑,恢复点信心。不过如果我长时间输出,她会觉得烦:“我已经知道了,你少说点吧。”不过下车上楼之前,她忽然认真地对我说:“妈妈,你是一个好妈妈!”好吧,我谢谢你!


有一个考不好就哭的孩子,有时候其实挺丢脸的,老师和其他家长一度以为我家孩子考不好就会挨揍,不然不会这么大反应。有时候我也会扪心自问,面对孩子不咋样的分数,我就真的像自己以为的那般淡定吗?会不会我内心深处其实还是很在乎,所以不经意间透露给了孩子,给她增添了压力呢?每当这种时候,我也会提醒自己:原谅自己吧,你已经做得很好了。


假如人生是一场考试,孩子的教育可能是最难的那张卷子。帮孩子梳理问题的时候也是对自己情绪的梳理,教孩子调整心态,也是让自己想清楚,怎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怎么应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。尽力而为结果很可能不尽如人意,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,走下去。



阳光守护家长端

家长端

阳光守护公众号

公众号

标签:亲子教育

全部评论   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