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,南京医生掌掴幼童殴打老人事件,掀起了全网热议。
11月8日上午,鲁某某的儿子小鲁在幼儿园被同班同学小T打伤了。
当天晚上,鲁某某就带着妻儿上对方家里“讨要说法”。
小T的父母并不在家,只有两位老人在家。
一开始,双方都相对冷静,老人搬出椅子招待鲁某某一家坐下,并且叫来了孙子。
鲁某某开始教育小T:
“第一不能打人。” “第二不能打头。” “第三不能用物品打人。” “你听见了吗?” “我问你听见了吗?”
坐着的小T并没有及时给予回应,鲁某某无法抑制的愤怒,在那一刻就如火山喷发般爆发了。
鲁某某起身“啪”扇了小T一巴掌。
孩子猝不及防,直接仰面倒地。
动手之后,他仍然指着倒在地上的小T质问:“以后还打不打人,回答我!”
爷爷愣了几秒,起身跟鲁某某理论:“你怎么这样?”
鲁某某说:“对不起我没忍住,但我实在忍不住了。”
双方争执之下,老人开始抡起塑料凳子反击,紧接着,又搬起木椅子砸了过去。
这时,鲁某某在伸手抵挡老人椅子的同时,一把将老人推倒在地。
而这一切的起源,是两个小朋友之间的矛盾。
两个孩子在幼儿园抢夺玩具的过程中,鲁某某的儿子被戳破了头皮。
相信任何一个父母代入后,都忍不住心疼、愤怒,想要为孩子出气。
让人更不解的是,小T的母亲唐女士的做法。
一开始,她说得知儿子小T打人后,第一时间让爷爷奶奶带着孩子上门道歉了。
晚上又让孩子奶奶买了牛奶,准备第二次登门道歉,却被鲁某某气冲冲找上门来,打孩子、推老人。
而在一开始曝光的照片里,只有鲁某某打孩子的部分,却没有老人和鲁某某动手的部分。
后来事情闹大了,她又改了说法,说是准备让爷爷奶奶带着孩子道歉,结果还没去成,就发生了照片里的那一幕。
并且鲁某某的职业也被曝光,他是一名骨科医生。
恰恰是这些爆料,让舆论一边倒地指责鲁某某,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:
“明显就是上门打对方孩子报仇的,话没说几句就急不可耐地动手了。” “打孩子,打老人,这样的父亲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?”
后来经过医院鉴定,小T“面部、外耳挫伤”,听力受到了一些影响,小T爷爷则是腿部骨折。
鲁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,被刑事拘留了。
无数人开始争辩,有人同情,有人支持,有人谩骂,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大人身上。
可是作为妈妈,我更多的是替鲁医生的儿子小鲁难过。
稚子何辜?
但整个事件里,最惨的就是他。
先是自己被打伤了。
然后目睹着爸爸,打了弱小的孩子,推了年迈的老人;
接着爸爸被千夫所指,又被刑事拘留,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。在他成长最宝贵的时光里,爸爸或许不能陪伴他了。
而他的奶奶、妈妈,为了爸爸又去向人家低头道歉、跪地求饶。可明明是对方打伤了自己,为什么最后自己家人却变成了过错方?
回到学校,同学们可能会疏远他,可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,甚至背后议论他爸爸是不是坐了牢。
而这一切,都是因为爸爸要给他出气。
才5岁的他,会不会把一切错误归咎于自己,他该如何自处?又该如何承受?
鲁某某挥出一巴掌,看似出气了,替孩子撑腰了,实际上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和后路,还把孩子推入了更悲惨的境地。
这次的事件,让我想起了几年前震惊全国的:
上饶小学生被刺案。
父亲王某建得知,女儿在校被男同桌欺负,便在班级微信群威胁对方家长。
随后班主任以及对方家长表态会积极处理此事,并且双方约定了第二天到校商议如何解决问题。
可是第二天,王某建送女儿上学,却没有在校门口等到对方家长,于是愤恨一下子涌上心头。
这时妻子电话告知,事情已经解决了,但是王某建仍然自作主张将女儿送回了家,并在返回学校的途中购买了一把屠宰刀。
盛怒之下,他直接冲进了女儿所在班级,对着已被调换座位、单独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上课的男同学胸腹部、背臀部、四肢等部位连续捅刺十几刀。
随后又将倒在地上的孩子,拎出教室,摔在了走廊上。
9岁的孩子,当场就失去了生命体征。
最终,王某建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。
作家刘娜曾说:
这世上最不忍围观的两败俱伤,莫过于两个孩子之间的打闹,最终给两个家庭带来了破碎之殇。
这些年来,因为孩子间的冲突,最后家庭破碎、祸及孩子的悲剧,我们见过太多太多了。
前不久,山东济宁一小区滑梯处,两个孩子因为玩沙起了冲突。
本是孩子间再普通不过的小插曲,但其中一位穿灰色衣服的妈妈,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了亏,所以一直骂骂咧咧,不依不饶。
后来矛盾逐渐升级,灰衣女子怒气冲冲地拎起一辆自行车,狠狠地砸向了2岁多的小孩。
孩子应声倒地,嚎啕大哭。
可灰衣女子并没有消气,而是捧起一把沙子,又撒向对方孩子的妈妈。
继而不停地扯她头发,最后把她按在地上殴打。
无数的悲剧,都在向“暴力护子”的家长敲响警钟。
但类似的事件,仍然接连不断地在我们的身边上演。
我深深地同情并且理解这些父母的心情,但站在理性的角度,我不赞同也不支持他们的行为。
演员刘烨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:
“以前没有孩子,遇到什么事都容易着急,一言不合就跟人拼起来。 可是做了父亲,在冲动的时候想想孩子,就冷静了很多。”
有人也曾问过我,当妈以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?
我说,一是怕,二是怂。
怕孩子被欺负,怕孩子出意外,怕自己给孩子做了坏的示范,更怕冲突发生的时候,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好他。
我最怕最怕的,是失去他,这是我万万不能承受之重。
所以,我学会了忍,学会了认怂,学会了审时度势,学会了不被情绪裹挟。
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说:
“暴风雨般的愤怒,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,爆发时会摧毁一切。然而,倘若控制好这12秒,排解掉负面情绪,换来的就是风平浪静。”
争一时之气,不如护孩子安稳。
逞一时之勇,不如保孩子平安。
我相信,真正的智慧,是帮助孩子从困境中解脱出来,而不是自己拉着孩子跌入更深的泥潭。
很多人会说:
我教孩子要善良、要友好,要礼让,不抢人东西、不动手打人。可是别人没教养啊,别的父母不肯好好管教他的孩子啊? 我捧在手心百般呵护的孩子被人欺负了,我还不能反击吗?
当然要反击,但是别让愤怒吞噬自己的理智,以暴制暴,注定是结果最坏的一种反击方式。
我们一定可以有更合理更智慧的解决方法。
向学校老师了解事实
到底两个孩子为什么发生了冲突? 是普通的小打小闹还是蓄意伤害? 幼儿园怎么会有如此尖锐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?
先去找幼儿园老师了解情况,弄清事实的同时,也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老师,这件事发生在学校里,我们需要得到老师的重视,我们不想孩子在学校里受伤。
所以老师需要观察、需要制止,需要沟通,去协调解决这件事情。
不管是换座位还是换班级,亦或者要求对方赔偿,这都是学校和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问问孩子自身的感受
上海曾有两个三年级学生发生了肢体冲突,两名家长为了孩子斗狠约架,结果一方被打到鲜血直流进了医院。
可实际上,两个孩子间的矛盾早就化解了,两人已经握手言和欢快地在一起玩耍了。
许多父母看到孩子被欺负,第一反应都是“我不能忍”、“我一定要替你出头”、“我咽不下这口气”,用自己的愤怒去代替孩子的想法。
发生这种事情,孩子才是主体,所以第一时间应该是问问孩子的感受:
你是不是很害怕? 你需要我的帮助吗? 你和这个孩子关系怎么样? 你想让我怎么做呢?
这样的询问有两个目的。
一是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关心他,我们会替他撑腰;
二是大人其实没有办法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的处境,或许他已经原谅了对方,也可能他不想失去原本的朋友。
家长出面处理,但不要带着孩子
如果确定了不是简单的小摩擦,而学校方面又糊弄了事、推卸责任的情况,那我们可以去跟家长对峙,谈一谈我们的需求:
首先,你的孩子要当着所有老师同学的面向我的孩子道歉,并且保证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。 其次,该赔偿要赔偿,该追责要追责。
但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,尤其是没有第三方在的时候,千万不要带着孩子一起。
一方面,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那么强;
另一方面,我们不了解对方的人品和素质,假如对方做出什么反应过激的行为,我们可能无法保证孩子的心理或者身体不受伤害。
如果明知道对方不是好说话的人,就别急着去找对方理论,而是带孩子验伤,保留证据,直接报警。
就像鲁某某,原本可以有更多的解决方法替孩子讨回公道,可他却偏偏选择了冲动,最后他打了小孩,推了老人。
就算一开始再怎么有理,他也做了恃强凌弱的事情,那么这件事性质也就变了。
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位作家讲述的故事,很有感触。
作家有个堂哥,他女儿4岁的时候,被一个七八岁男孩故意推到了雨后的小水坑里,弄得她满身满脸都是泥。
女儿回到家哭得又悲惨又可怜,堂哥心疼不已。
他随即找到那个熊孩子,命令他必须也在水坑里站五分钟。
小男孩看到堂哥自然害怕,于是乖乖站过去,鞋都湿了。
堂哥对他发出了警告:这是第一次,如果有第二次,你就在里面趴十分钟。
回到家,堂哥又想着两个孩子经常一起玩,万一那个熊孩子背地使坏怎么办。
于是,第二天他又带着女儿和男孩一起玩,嘱咐男孩多照顾点妹妹。
男孩背着妹妹跑来跑去,两人玩得很开心。
堂哥立马就去买了一个大玩具送给了小男孩,并且告诉他:欺负妹妹,我就收拾你,对妹妹好,我就奖励你。
李玫瑾教授曾经指出,父母如果总想着怎么替孩子打架,这是最糟糕的。
当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,你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,你首先有一个意识,他们俩都是孩子,你是大人。
无论如何,作为大人都不能把怒气撒在孩子身上。
我们处理矛盾,要用成人的智慧,而不是用成人的强势。
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,保护孩子,而不是宣泄自己的情绪。
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