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上,有一个著名实验:
一位心理学家,将一个圆球对半染成红、黄两种颜色。让两人分站在两边观察圆球,询问两人球体颜色。
结果,一人坚称是红色,另一人坚称是黄色。甚至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“色盲”,为球体颜色争执不休。
随后,心理学家让两人位置互换,再次查看球体颜色。他们才发现球体颜色的差异,只源于他们站在不同角度观察。
显然,角度不同,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。
所谓“同理心”,正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,去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。
父母缺乏同理心就如同“圆球实验”一般,因看待问题角度不同而陷入争吵,亲子关系就会变得“岌岌可危”。
《少年说》中,高二女生曾依诺曾向台下的妈妈喊话。
小时候,每次她和同学闹矛盾,妈妈总是惯性指责她。
本以为和妈妈诉说委屈,就能获取一丝理解与安慰。妈妈的回复却十分无情:“你是不是哪里又犯错了?”
最终,这个女孩被确诊为抑郁症患者。
其实,孩子内心深处最渴望的,是得到父母的理解与认可。
美国心理学家德华·桑代克说:“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,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。”
倘若孩子长期遭受父母责备、否定与打击,极其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与消极心理。
高质量的亲子关系,是父母怀有一颗“同理心”,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,回应孩子的“感同身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