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迎来新变革,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多项政策,鼓励和规范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。新学说近日发布的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中国》报告主要从历史轨迹、行业概况、行业趋势等维度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进行了剖析,旨在为办学者提供参考。
报告梳理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中国的发展轨迹,将其发展分为初创期、转折期、爆发期、变革期四大阶段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前身是外交人员子女学校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巴基斯坦使馆开办的北京巴基斯坦使馆学校。1995年,国家发布了《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》,以引导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序发展,并明确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举办者限制。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,中国经济迅速发展,来华外籍人士增多,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呈现“遍地开花”的态势。2020年后,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中国发展迎来变革期。例如,北京、深圳、重庆等地先后放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举办者限制。
数量方面,报告显示,截至2021年,中国共有129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,年均增幅为5.6%。2000年之前我国仅有4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,而在2000年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数量增长较快,在2016—2020年间就新增了31所。从地域分布上看,广东、浙江、上海、北京四地的学校数量占中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总量的42.6%,远超其他地区。其中,广东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数量最多的地区,共有23所。浙江、上海、北京分别以12所、11所、9所紧随其后。此外,江苏、辽宁、四川、海南、安徽、福建等地均有分布。
从课程上看,国际预科证书课程(IB)成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首选,占比达44%;美式课程、英式课程分别以25.4%、20.1%位列第二和第三位。此外,不少学校还开设日语课程、德语课程、法语课程等,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招生国别有关。
报告提出,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下,外籍教师流失率较高成为部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面临的一大挑战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应考虑外籍教师的跨文化背景等问题,洞悉外籍教师在中国教学的诉求,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、价值观以及具体的需要招聘外籍教师。同时,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作为多元文化的场所,需在文化背景、职业追求、教学、生活习惯等方面对外籍教师提供支持,构建和谐的管理体系和校园文化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