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,大宝放学回家,告诉我一件事。
“妈妈,今天,某某某又跟数学老师杠起来了!老师说他作业写得不对,他就跟老师吵起来,‘哪里不对,我觉得我这样做就是对的!’......”
这已经不是第一次,大宝跟我说起某某某同学在学校的”反常行为“了。他时不时在班里跟老师唱反调,甚至朝老师大喊大叫,已经好几次把班主任气哭了。“
他说,同学们背后偷偷议论,有人说某某某精神不太正常,所以行为才会如此反常。
“别在背后议论同学,人家可能只是比较叛逆。”我告诉大宝,“前两年,你在家也老跟妈妈唱反调,动不动发脾气。今年就好多了,可以控制情绪,平静和妈妈沟通了。”
现在,我说起来,轻描淡写几句话,显得很轻松。但其实,大宝前两年叛逆的时候,真的有些让人抓狂。
本来就敏感的他,变得龟毛又难搞。经常不知道哪句话就把他惹毛了,怼天怼地不说,还拒绝沟通……
那阵子,说实话,我真的是又气又愁。
好在,后来我及时在“说教”上踩了刹车,经过不断的摸索后,终于找到了一些和大宝的相处之道(可以看之前我的自我鞭策文章: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,跟他讲道理、不停讲道理...)。
现在他上三年级了,在身边的同龄人陆续变得“叛逆”后,他反而变得平和了、好说话了。
叛逆,其实是成长的标志
之前我一直以为,只有青春期的孩子才会叛逆。
后来才知道,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会经历3个逆反期:
第一个发生在2岁,就是我们常说的terrible two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孩子喜欢把“不”挂在嘴边。
第二个发生在7-9岁,就是大宝这个年龄段。具体表现是,渴望独立和尊重,为了维护自己“小大人”的权利,经常发脾气。
第三个发生在12-16岁,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春期。
这个时期的孩子,自尊心强,在意形象和面子,受同龄人影响大,反感父母的说教和唠叨。
不过,所谓的“叛逆”,实际上是大人强行给孩子贴的标签。
当“唯命是从”的孩子,开始提出反对意见时,就会被贴上“逆反”的标签;
当脾气好的小孩,因为某件事开始跟爸妈争吵时,就会被说“太难管”。
但从孩子的角度看,爸妈眼里的“叛逆”行为,不过是在捍卫自己的独立和自尊,在争取自己做选择、做决定的权利。
就像伊能静曾在某节目中,说起自己和儿子的第一次吵架,她想让儿子学编剧,而儿子想学剪辑。
她当时觉得儿子怎么这么“不听话”,可后来儿子的话犹如当头棒喝,让她改变了自己的看法:
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,你怎么知道,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?我知道你不知道的,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!
或许,在我们给孩子贴上“逆反”的标签前,应该先抛开成见、耐下心来,看看在他“叛逆”的表象后,到底隐藏着什么真实而迫切的需求。
爸妈越强势,孩子越叛逆
李玫瑾教授说:面对叛逆的孩子,父母要学会弱下来。
但在现实生活中,大多数父母的做法,却往往背道而驰。
你跟我吵,我就跟你吼;
你不听话,我就想办法让你听话;
你嫌我烦,我就天天在你耳边讲道理……
《解码青春期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当一个孩子不断挑衅他的父母时,他就是想看看父母爱不爱自己。
但很多父母对此不明白,也不理解。
在他们的观念里,孩子就该顺从、懂事、听话,因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“为你好”。
所以,当孩子某一天“不听话”“不顺从”时,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质疑。
于是开始用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控制,来反扑孩子的叛逆。
但处于叛逆期的孩子,就像是一根弹簧。父母压得越紧,孩子反抗得就越凶。有时候,为了反抗父母,他们甚至会做出很多不堪设想的事。
演员朱雨辰,就曾自曝过他童年时的一段经历。
家里有一架钢琴,是买给姐姐的,奈何姐姐不学,所以就变成了他学。
小时候的朱雨辰,什么事都要听妈妈的。在妈妈的监督下,他每天都必须弹琴,为了能有点自由的时间,让自己歇口气,他选择了用水浇钢琴。
而妈妈对他的管控,不仅在学琴上,还遍布生活的各个方面。妈妈过度的监管,让朱雨辰觉得很压抑,也变得特别逆反。
甚至为了逃避妈妈的“爱”,曾经自寻短见,去摸了电门。
强势的父母和想要独立的孩子,注定是两条平行线。
当一条逼近另一条时,换来的不是靠近,而是渐行渐远。
平稳度过叛逆期,这样做…
多听少说
几乎所有处于逆反期的孩子,都会被父母吐槽“不能沟通”。
但事实上,不是孩子不想沟通,而是他们对“和父母沟通”这件事已经感到绝望了。
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:为什么孩子长大后,不愿和父母沟通?
知友@盖比老师的回答,让人唏嘘:
这个牛排真好吃,就是太贵了。
所以你要努力,就能多吃了。
我穿这个衣服好看吗?
学生的任务是学习,要什么好看不好看。
我写文章,赚了50元的打赏。
这点钱够养活自己的?人不能太容易满足。
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和孩子的对话。
每当孩子抛出一个话题,作为父母的我们,总是下意识地站在“正确”的立场给出回答。
这些回答看似“无比正确”,但在孩子眼里却“形同废话”。因为这不是他们内心想要的。
在心理学上,有一个更专业的词来形容这种状况——无关回应。
意思是,父母和孩子的对话,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,孩子无法从父母的回答中得到他所期待的内容。
孩子想被安慰,父母却只会说教;
孩子想被认可,父母却总在否定;
孩子想被鼓励,父母却一直泼冷水。
中国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最大障碍,从来不是打和骂,而是不认同、不共情。
就像这位网友的亲身经历:
他发了张自拍说“无聊”,结果他爸爸直接给他写了很长的回复,怒斥他荒废人生。
自那之后,他就屏蔽了父亲。虽然他也想告诉父亲自己在想什么,也想让父亲给自己一些人生建议。
这位网友之所以选择屏蔽父亲,大抵是因为失望了。对父亲的失望,让他失去了沟通的欲望。
苏格拉底说:上帝给了我们两个耳朵、一张嘴,就是希望我们少说多听。
孩子不是父母的提线木偶,而是有思想、有主见的“小大人”。虽然他们有时候不够成熟,但也请认真听听他们的声音。
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,相比讲道理,父母更应该学会闭嘴。
因为,只有当我们开始倾听孩子的烦恼,当孩子有了排解的出口时,叛逆才不会成为他们不得已的最后选择。
给孩子空间
除了terrible two,当孩子处于后面两个逆反期时,都会面临学业紧张的问题。
这时,很多父母就会选择让孩子放弃一切爱好,主抓学习。
可是这样一来,很可能会加剧孩子原本的叛逆,或者说把本不叛逆的孩子,“逼”得叛逆起来,甚至抑郁。
就像下面这个小女孩,她从小到大都特别喜欢跳舞,所以一直在上舞蹈课。
可是因为有阵子成绩下滑,妈妈觉得是舞蹈耽误了学习,于是没经过女孩同意,就直接把她的舞蹈课停了。
女孩因此感到非常委屈和郁闷。她觉得,自己已经在非常努力地学习了,从来没有因为舞蹈而分心。
成绩之所以不理想,主要是因为她所在的学校里,好学生真的太多了,很多人真的比她更擅长学习。
但任凭女孩怎么说,妈妈都不理会,坚持只有她考进年级前150名,才能恢复舞蹈课。
可是这样的要求,对女孩来说真的太难了。最后,女孩子直接被逼地嚎啕大哭。
心理学家温尼科特,曾提出了“过渡性空间”的概念。
它既不属于意识世界,也不属于外部世界,它是人类的第三个精神世界。在这个精神世界里,人们可以完全放松下来,卸下压力、焦虑,感受到欢愉。
这个过渡性空间很容易得到。比如,小朋友在儿童乐园尽情地玩耍,打工人下班后躺平看八卦、刷剧,都是在自己的“过渡性空间”里找到了快乐和满足。
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孩子,帮助他们营造过渡性空间最好的方式,就是支持他们的兴趣和爱好,鼓励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。
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从压力中彻底抽离出来,获得轻松和快乐。
就像《小欢喜》的乔英子,乐高就是她的过渡性空间,每当她压力大时,只要一拼乐高,就什么都放下了。
学会放手,疏胜于堵
前面我就说了,面对叛逆的孩子,最要不得的就是父母的强势。
因为,你越强势,孩子越叛逆,你越较劲,孩子越反抗。
所以,高手父母从来不会跟孩子较劲,相反,他们会想尽办法“顺着”孩子。
就像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→你鸡娃,我鸡娃,一起考清华?,里面提到了逆袭上清华的小开。
他的妈妈,在小开痴迷游戏的逆反期,不仅没有逼迫孩子戒掉游戏,反而跟小开一起研究怎么能更快地通关。
后来更是直接引导孩子去思考,如何能制作一款自己的游戏。小开也因此成功走上编程之路,还获得了全国信息大赛的奖项。
不得不说,小开的妈妈,是一位极具智慧的母亲。
面对叛逆的孩子,她知道强制阻止,不仅不会带来预想的结果,反而会像“潘多拉”魔盒一样,让孩子更加逆反。
所以,有智慧的父母,都不会和孩子硬碰硬,因为那样只能落得两败俱伤。
相反,他们会用极大的耐心,顺着、甚至哄着孩子,然后瞅准机会,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,让他们在正确的道路和目标上,实现“软着陆”。
还是那句话,当孩子叛逆时,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孩子叛逆的行为,而是要用心去倾听,那些隐藏在叛逆背后的、真实的呼唤和声音。
我们要做的,不是直升机,一直在孩子头顶盘旋,反复告诉他是错的、错的;而是孩子成长的脚手架,尊重和信任他的同时,帮助、支撑他克服困难,向上生长。
川妈说说
讲一个我们家发生的故事。有一天,大宝去楼下和小伙伴玩。不一会就上来了,还带着点哭腔。原来是玩游戏时摔倒了,膝盖都磕破,流血了。我赶紧去拿碘伏给他消毒,安慰他的情绪。奶奶看不惯他叽叽歪歪的,来了一句:“男子汉流血不流泪,这点小伤算什么,想当年我的手......”本来已经慢慢平静下来的大宝,一听奶奶这样说,有些不乐意了:“我的膝盖都磕破了,奶奶根本不知道我有多疼!”“那能怪谁?谁让你自己不小心摔倒了,谁让你非要下楼玩的!......”奶奶一顿“责怪式”的输出,彻底把大宝惹毛了,哇得一声哭了出来,还朝奶奶嚷嚷起来。奶奶也生气了,说他不听话,乱发脾气。
大宝对奶奶大喊大叫固然不对,但是他发脾气,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被奶奶“激”出来了。她的说教、责怪,非但没有起到“教育”的作用,反而将孩子推向对立面,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。而有些孩子所谓的“叛逆”,可能就是如此长此以往人为造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