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录片《镜子》中,男孩张钊打架、玩手机游戏。高三更是直接选择了辍学。
可他本意并非不想上学,只因为父母的语言刺痛了他。
父亲会指着高楼,用激将法刺激儿子:“你跳啊!”
做父亲的骨子里认为:“不可能,他没那个胆,他不过是知道父母的弱点,是试探性地攻击你······”
而张钊内心的声音却是:“其实,每次他说完‘你让他跳下去,你看他敢吗?’这句话,我就想,再回家我就是孙子。”
被父母语言刺激的张钊,心中苦闷,行为更加叛逆。从高二下学期开始,他玩游戏、搞对象、打架惹事,把父母认为他不敢干的事干了个遍。
叛逆更深层的原因是被否认,不被看见。
张钊父母认为早恋导致孩子不想上学。可对张钊而言,真实原因是,他无法适应这个学校里过度压抑的氛围。
“我一说这个学校很压抑,我妈就会说这学校好几千人,别人都能受得了,为什么你受不了?”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无关回应”,当人得到的回应与期待不符时,就会失去交流的兴趣。
父母若习惯否认孩子的感受,逞口舌之快,纵然赢了也是输。跟孩子在口头上争输赢,伤了孩子,痛的也是父母。
说回张钊这个案例。
就算做父母的再不懂得交流,哪怕学学复读机,重复孩子的话,“你觉得很压抑啊”,认可孩子的难过,都能给到孩子莫大的安慰。
语言是沟通的桥梁,好的沟通是良好关系的开始。
想要孩子听话,我们的语言要有温度。想要孩子亲近,我们的语言要先暖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