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河北尚义县的老师,这两天“火”了。
由于他拒绝上早晚自习,相继被3位校长约谈。
这事儿整到了网上后,老师、家长和看客瞬间就“对上了线”,引发了一番热议。
其实像这种话题,即便是不看大伙的评论,估计经常刷手机的人,也该知道评论区里的画风是什么样的了。
果不其然,还是那几波人。
有指责这位老师不负责的,有要求教师行业要有奉献精神的。
有声援老师维护自身权益的,有争论教师到底该适用于《劳动法》还是《教师法》的。
说实话,单纯地拿其中某一个问题出来看的话,实际上谁说的都有道理。
但每一个问题,实际上都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。
哪怕是同一种身份的人,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看,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。
比如说家长。
支持取消早晚自习的家长,自然会声援这位老师。
但这位老师学生的家长,会这么看吗?
不会,因为事情落到了自己的头上,他们会希望老师有奉献精神。
老师也一样。
即便是不想混日子,但谁都乐得清闲。
所以,自然会有人支持工作不超过8小时。
但真以教学成绩为精神支柱的老师,却未必会赞成取消早晚自习。
因为现在的体育老师,已经不能再总是“临时有事”了。
对于争分夺秒的老师来说,课时是真的不够用。
所以我觉得这个理,可能根本就讲不明白。
但这并不代表这位老师提出质疑这件事的本身,是没有意义的。
因为让这位老师站出来为自己发声的问题,并不出在“8小时工作时间”,和“早晚自习”上。
早晚自习该不该取消?
对于中学生,尤其是高中生来说,早晚自习存在的意义,兼具了学习效率和课后约束的作用。
但凡是认真对待过的人,应该都深有体会。
虽然这和减负的号召不太对路子,但在高考的面前,相信没有人会去计较这最后几年的辛苦。
退一万步说,读书本身不就是件“苦差事”吗。
所以早晚自习,不该被取消。
尤其是在高中早晚自习成为了“正课课时”的大环境下,这位老师多次拒绝上早晚自习,我也不支持。
不过有件事咱得弄明白。
在过去,早晚自习并不是校内要求,也不是安排给老师的常规任务。
只是在认识到其重要性,并被列入要求后,多年来的习以为常,让早晚自习逐渐成了老师“分内”的事。
类似的事,也包括过去一个班七八十号人,老师每天批改作业到深夜,也都成了理所应当的事。
为什么过去的老师没抱怨,而现在的老师却敢硬刚校长?
是过去的老师都甘于奉献,还是如今的老师太过傲娇?
其实都不是。
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这几十年来,老师所处的环境,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。
从社会地位来讲,过去的老师一直都备受尊敬。
人们尊重的是教书育人的这份职业,羡慕的是老师高于大部分工作的收入。
说教师是个名利双收的职业,即便是有些夸张,可能也夸张不到哪儿去。
学生的敬畏,家长的尊重,社会的认可。
如果能得到这样的外部反馈,可能不仅是老师,任何一个职业的人,都能心无旁骛地扎根于本职工作,精益求精。
但如今的老师,也享有这些吗?
大约在十年前,极个别教师的负面消息被抬上了互联网。
在刚开始,评论的声音还只是就事论事,相对理性。
但在少数人的煽风点火下,个例就逐渐被上升到了群体。
而对老师的评价,也从“这位老师”变成了“现在的老师”。
信任和崇拜,逐渐被瓦解。
取而代之的,是少数不理智的家长,去对抗老师的争端。
在这样的争执下,老师显然是弱势的一方。
因为没有人想让事情闹出太大的动静。
但老师的一次次退让,换来的不是安静,而是少数人的得寸进尺。
以至于前些年,还出现了老师给学生下跪道歉的怪相,学生称教师是服务行业的谬论。
虽然教师行业的反例,只是极少数现象,但在舆论的加持下,教师的社会地位,已经远不如从前了。
至于经济条件,也不比往日更有优势。
谁都是有脾气的。
尤其是在对成就感陷入怀疑的时候,谁也不想多干活。
这种情绪,光靠情怀来约束的话,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。
所以我想这位河北的老师拒绝带早晚自习,想要表达的可能并不是对早晚自习不满,而是对职业生涯的迷茫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或许他所做的,并没有错,只是表达方式有点欠妥吧。
总的看来,我对这位老师的行为,不支持,也不反对。
不支持,是因为谁都不该拿学生的学业开玩笑,在整体要求没改变之前去要求“8小时工作时间”,这并不合适。
但不反对,也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,因为臆测而被泼了过多的脏水。
如果还是那样“谁会上网谁有理”的话,那我真的不反对有老师为自己发声。
毕竟让老师回到教学的C位,才是学生真正的幸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