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从记事儿起,就都会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。做饭、洗衣服、喂猪、放羊……
有一次,父母去屋后下地干活,我和妹妹偷偷把母亲发好的面,做成了包子、花卷、馒头,点起火灶蒸起来。
家里灶台冒起的滚滚浓烟,被田里干活的父母看到,他们以为家里起火了,放下锄头,匆忙赶回家里。
父母没有想到,两个7、8岁的孩子,能干这么大的“工程”。从那以后,家里的各种家务活儿,就被我们就承担起了绝大多数。
现在,家庭里孩子属于“重点保护对象”了,不放心,怕孩子伤着、累着,父母很少让孩子做家务活了。
孩子们生活仿佛是更幸福了,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。
哈佛大学的一些学者,在波士顿地区,通过对456名孩子做了长期的跟踪调查。
他们发现,经常做家务的孩子和从来不做家务的孩子长大以后,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。
爱做家务的孩子,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,他们的失业率为1:15,犯罪率是1:10。成年以后,爱做家务的孩子收入会高出20%左右。
专家认为,二者存在如此巨大的区别,是因为做家务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,培养孩子的责任心,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等等。
可是,也有很多家长认为,孩子只要好好学习,将来就一定会有出息。让孩子做家务,岂不是会耽误很多宝贵的学习的时间?
一个孩子,可不是学习好就够了。大家还记得那个著名的“神童”魏永康吗?他是一个学习方面的天才,却是一个生活上的废人。从小,魏永康就由妈妈照顾生活,一直到他大学毕业都在陪读。
妈妈曾经说,魏永康从来没有自己洗过衣服,做过饭,甚至没有自己洗过头发。
魏永康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,学校不允许妈妈再陪读了。这成了魏永康生活中的“灾难时光”。
天冷、天热,他不知道加减衣物。他经常穿着拖鞋,在校园、大街上行走,也根本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。
这个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孩子,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学校勒令退学,多么令人惋惜。
学习之余,还是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家庭劳动的好。
如果孩子问,“妈妈,我为什么要做家务?”
我们不妨告诉孩子,因为家务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,是我们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。
“跳水女皇”郭晶晶,嫁入香港豪门霍家,婚后生活也倍受瞩目。
但是,吸引大家视线的,不是郭晶晶夫妇的生活多么奢华,而是她质朴、低调的生活和对三个孩子的教育方式。
今年的3月份,疫情期间。霍启刚在微博分享了和孩子一起下厨做饭的趣事。
霍启刚围着围裙,耐心地指导儿子霍中曦如何处理虾线。年幼的妹妹,也在一边认真聆听着。
霍启刚和郭晶晶非常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,让孩子自己动手干活。他们带孩子下田插秧,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。他们让孩子洗车来赚取生活费,让孩子知道,劳动才会有收获。
这样的富豪门庭,都在让孩子做家务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总是惯着孩子呢?
心理学家认为,孩子从3岁开始,就有强烈的动手做事情的愿望,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创造动手的条件和给予适当的引导。
我们的孩子几岁了,他们适合做些什么,爸爸妈妈要掌握这个程度,不要给孩子布置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任务。
曾经有家长,给孩子列出来一份家务清单,内容是这样的:
9-24个月的孩子:
给孩子布置比较简单的任务,比如让宝宝把吃过的零食包装扔进垃圾桶。
2-3岁的孩子:
家务的内容可以是,让孩子自己收拾好玩具,把物品放到固定的位置。
3-4岁的孩子:
浇花,喂宠物,让孩子学习照顾更弱小者。
4-5岁的孩子:
自己练习铺床,饭前准备餐具,饭后收拾餐桌。
5-6岁的孩子:
让孩子准备自己第二天早上的衣物,收拾自己的书包和房间。
6-7岁的孩子:
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洗碗盘,并且能独立收拾自己的房间。
7-12岁的孩子:
孩子可以学习做简单的饭菜,帮忙清洗车辆,擦地,清理厕所马桶等等。
13岁以上的孩子:
换灯泡,清理冰箱,做饭,独自去超市购物等等。
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初始阶段,父母给出的指令要明确。对于比较难的部分,我们要给孩子技术、技巧方面的指导。
当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,家长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赞美,成就感可以促进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务。
一个人先要可以在生存,才能有更多的发展,做家务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。